错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综合内容
拟表彰“滨州十大孝亲敬老最美家庭”事迹公式
发布日期:2015-10-17 08:48:04    作者:组宣部

根据滨州市妇联《2015年滨州市寻找最美家庭活动实施方案》的安排部署,今年8月-10月,全市集中开展了寻找“孝亲敬老最美家庭”活动。经过家庭自荐、组织推荐、层层推选,全市共有45户家庭参加评选。经评审,市妇联拟授予王珊等10户家庭“滨州十大孝亲敬老最美家庭”荣誉称号。现将入选家庭事迹予以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如对公示家庭有异议,请于10月20日前向市妇联组宣部反映。

联系电话:0531-3162303

联 系 人:刘娇

 

 

 

                              滨州市妇联

                                2015年10月17日

 

 

 

 

 

滨城区王珊家庭“孝亲敬老最美家庭”事迹材料

 

王珊,女,中共党员,滨城区法院书记员,她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恪守“君子入则孝”、“事父母能竭其力”的格言,无怨无悔的侍奉常年卧床的母亲,给予无微不至的照顾,用自己的言行诠释着新时代尊老爱亲的含义,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绎着点点滴滴的亲情故事。

2005年,王珊的母亲突发脑溢血,虽然经过抢救挽回了生命,但母亲右边身体无法活动,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在母亲病重住院期间,王珊每天都陪护在母亲的病床边精心护理,由于母亲做了开颅手术,头部有引导管,在给母亲翻身的时候王珊格外小心。母亲气管切开,无法进食,只能从鼻孔中插入管子到胃,依靠鼻饲管进食,每次打流食,王珊都小心翼翼,生怕给母亲造成一点点痛苦。母亲出院后,王珊和父亲更是制定了严格的作息表,每天六点准时起床给母亲洗脸刷牙、按摩、喂水喂饭吃药,九点吃水果,十点扶母亲起来锻炼,王珊和父亲一个在后面抱着母亲,一个帮母亲搬着右边不能动的腿,在屋里走大约十圈,每次锻炼完两人都是一身的汗。十一点给母亲做中午饭,下午两点喝牛奶,三点再起来锻炼,坐在轮椅上半个小时,五点吃晚饭,晚上八点给母亲喂上药,这才可以躺在床上休息一下。一年365天,天天如此,这样的护理,王珊和父亲坚持了八年。

天有不测风云,2014年正月十五,母亲再发脑溢血住院,这次的出血点在脑干,脑干是大脑中枢,也是唯一不能手术的地方,母亲陷入重度昏迷,并且无法自主呼吸,只能靠呼吸机维持。在ICU住院期间,医院多次下达病危通知书,并且询问家属是否做脱机实验,如果脱机成功,也许病人能抗过去,如果不成功……,对于王珊和父亲来说这是多么难以抉择的选择题!看到父亲蹲在楼梯口的背影,王珊的心都要碎了。天佑好人,脱机成功,可是母亲也成了植物人。父亲的精神一下子就垮了,接受不了这个现实,导致精神衰弱,晚上无法入眠。王珊想母亲已经是植物人了,我不能再让父亲出现问题。于是带着几个月大的孩子回到父母家,一力承担起照顾母亲的责任,让父亲放心的去北京治病。

生活是艰难的,王珊的孩子很小,她既要照顾母亲,又要照顾孩子,白天还好,晚上为了方便照顾母亲和孩子,祖孙三代在一间屋里睡,王珊常常一晚上只睡三四个小时。母亲由于是第二次气管切开,气管处已无法愈合,相比之前的护理,现在的护理难度更大了。气管的护理必须达到无菌操作,可如何做到呢?王珊买来了一次性手套、吸痰器、生理盐水、无菌纱布、碘伏等,只要吸痰就必须带上一次性手套,并且拿着吸痰管的上方,手不能接触气管套管。母亲脖子上的套管一天一次高温加热消毒。脖子上遮盖手术口的纱布两天一换,尽最大的可能性的无菌操作,避免刺激气管,造成肺部感染。在防止褥疮方面,王珊严格每两个小时给母亲翻身拍背,帮助母亲按摩身体。生活又是幸福的,对于王珊带着孩子回去照顾母亲,丈夫和婆婆表现出了他们的宽容和理解,不仅丈夫每天按时回家做饭,帮助吸痰,婆婆也到亲家家里帮助看孩子,一下子减轻了王珊很多的压力。面对一个接一个的困难,面对母亲的病,她心中有过苦痛,生活也充满累与忧,但王珊更害怕,害怕“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想到父母亲,作为女儿,她勇敢的把这份责任承担起来。父母的坚强、丈夫的宽容和理解、单位的理解和支持使王珊坚信一家人在一起的日子是值得珍惜的,人的一生可以错过很多东西,但万万不能错过回报父母恩情的机会,父母把儿女养大不容易,儿女为了老人的健康和幸福,应该付出最大的努力。

 

 

勇挑家庭重担  弘扬传统美德

    ——沾化区李清胜家庭“孝亲敬老最美家庭”事迹材料

 李清胜与妻子一起给患病的岳母喂饭.JPG

    “孝亲敬老本是一个人对家庭责任的担当,都是应该做的,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对家庭和老人失去担当的人,他对社会、对工作、对朋友又如何担当”、“我现在做得十分,不及家庭和老人给我的一分,……”李清胜的言语中透露出对家庭和老人无限的感恩和家庭责任的担当。李清胜同志以孝道为荣,以奉献为荣,几十年如一日,精心“经营”着两个比较特殊的家庭,将自己的爱心一点一滴地倾注到自己亲人身上。他用赤诚孝心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出了最好的诠释。

李清胜同志,男,现年45岁,大学文化,是滨州市沾化县国家税务局下洼税务分局分局长。在工作中,他爱岗敬业,任劳任怨,多次受到上级局的嘉奖和领导、同志们的好评,多次荣立三等功,最近又荣获全市国税系统优秀分局长称号;在生活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为人儿、为人夫、为人婿、为人父的美好品德,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绎着点点滴滴的亲情故事。

一、兄弟多个,看我一人

李清胜上有三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在家他是老小。按常理“天下父母爱小儿”,大多由父母和哥哥姐姐宠着,对家庭的责任意识差一些。可李清胜深知自己父母年事已高,家境贫寒,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在读中专时,他甚至吃不饱,每次饭后总是用残羹冲水。毕业时,他竟然节约出了三百多元添补家用。参加工作结婚后,其父母都已是古稀之年不能再劳作,他经常对妻子说:“在对待父母问题上,不要攀比哥哥姐姐管与不管,管多管少,咱就当爹娘就我一个儿子”。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不论工作多忙,他一有时间就携妻带子回家看望老人,老人的开支几乎全包了。老人逢人就说:“亏有俺小胜,俺可享上清福了。”李清胜从不居功,而是把老人的“好日子”归结到哥哥姐姐身上。后来,父母先后去逝,他又带头尊敬兄嫂,用心处理兄弟姊妹间的矛盾,使得整个家庭成为村里的“好家庭”。

二、半个儿也要撑起整个家

李清胜的岳父母只有两个女儿。一说到与他一起居住的岳父母,李清胜洋溢着满脸的幸福。他说永远忘不了两位老人对自己的疼爱,比亲生还要亲。说起结婚前,一次他摔伤,腿部感染,岳父母一家人对他的悉心照顾和没花钱就娶来的漂亮媳妇,使他感恩之情溢于言表。在对待这两位老人问题上,他说:“人家都说一个女婿半个儿,就是这半个儿也要撑起整个家。”他岳父是一个爱点小面子的人,看到人家生了孙子就羡慕的不得了,总说自己这辈子当不了“爷爷”了。当得知妻子怀孕后,他高兴地告诉岳父:“爹,你快当上爷爷了”,那天可把老爷子乐坏了。孩子出生后也就真的这么叫了。

2004年,岳母查出得了喉癌,在济南齐鲁医院动了手术,岳母身体胖大,妻子守护不了,小妹正刚刚生了小孩,他们都指望不上。在重症监护室一待就是十天,他也就陪了十天。随后李清胜更加悉心照料,不断学习一些护理知识,做些可口的饭菜,还要给岳母做心理疏导,让她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在一家人的努力下,奇迹真的出现了,他的岳母已幸福的生活了12个春秋。

今年春天,他的岳父因腰间盘突出和静脉血栓,先后住进济南武警总医院和滨医附院近一个月时间。出院不到一周,其岳母因脑干血栓再次住进了滨医附院,经过十多天的抢救,才又清醒过来,又经过十多天的治疗,才出院回家休养。在岳父母亲住院期间,他与家人,寸步不离地守护在老人的床边,打针换药,擦洗身体,搀扶大小便,从没有嫌脏嫌累,从没有一句怨言。多年来,老人多次从死亡线上挣扎回来,每次他都这样守护在老人的身边。由于他的岳父母相继患病,都需要人照顾,而小妹又不在身边,为了能够更好的照顾老人,帮助老人进行恢复锻炼,他毅然与老人一起搬到了西城新家,而放弃了上下班和生活方便的东城老宿舍。平时在家里,如果老人有不舒服,或有个头疼脑热时,他就及时请医生、买药、煎药等忙个不亦乐乎。为了排遣岳父母的孤独感,一有时间,他就陪老人看电视、聊天,精心关照他们的饮食起居。

岳父一直认为有自己的房子和固定收入才有安全感,为此一直焦躁不安。李清胜看在眼里背着岳父母开了个家庭会,筹资6万元给岳父办理了养老保险,现在“月工资”已近千元了。近日,他又举债为岳父母买下了他们自己的房子。他矢志不渝的用自己的大爱使得两位病中老人舒心愉快地生活,以自己美好的品德演绎着人间纯真的孝德情怀。

 三、家门兴看后丁

作为一名公务员,他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即使工作再忙,负担再重,他也从不放松对儿子的教育。他时常教育孩子学习要刻苦、生活要简朴、对人要和善、对长辈要尊敬、做人要诚实、做事要诚信,并在很多方面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教育孩子。身教胜于言教,在他的影响下,儿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小小年纪就充满了孝心、爱心、上进心。有好吃好喝的他总是先拿给长辈吃,坐公交车小小年纪遇到老人总是让出自己的座位,在学校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他时常对儿子说:成功的道路有很多条,只要你用心去追求,不断地学习、分析,不断地总结,就一定能够达到理想的彼岸。2013年顺利考入了山东工商学院,如今已成长为一名有礼貌、讲文明、素质高的新时代优秀大学生,得到邻里的一致好评。

 四、爱己之老及人之老 

在局里他是出名的热心肠,是县局红白理事会的主要成员之一,虽然现在工作忙了,他还是仍然坚持不懈地参加局里大小的活动。无论谁家的老人病了,他都是带领分局同志去探望慰问;在局里,离退休老同志及家属没有他说不上话的,在说笑中他能懂得大家的心声,能帮忙的就处理了,不能处理的他会向领导反映,促使问题早日解决。

李清胜同志深怀爱老之心,恪守敬老之德,力行孝老之举,以责任和担当去体现孝道,从点滴小事做起,践行传统美德,为老人送温暖,为家庭谋和谐。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许多中华儿女的优秀传统美德---孝敬老人、诚实守信、无私奉献、积极乐观、勇担责任。

 

 

惠民县张花梅家庭“孝亲敬老最美家庭”事迹材料

张花梅2.jpg      

张花梅是滨州市中心医院产科的一名护师,她的家庭是一个四世同堂的10口之家,这是一个平凡而普通的家庭,全家人遵纪守法、夫妻恩爱、尊老爱幼、家庭和谐、邻里和睦,深受邻里的好评。

一、爱岗敬业   创优争先

张花梅是一名有着15年护理经验的产科老护师,多年来,张花梅同志在工作中勤勤恳恳、严以律己,任劳任怨,不计得失。虽已工作多年,但面对那些身肩两条生命的孕产妇,她始终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压力:产妇的紧张、焦虑需要安慰和解释,胎心的变化需要随时监测、及时处理,更可怕的是:大出血、子痫、DIC的病人,随时都有夺去孕产妇生命的危险,必须时刻警惕危险信号的征象,真正做到化险为夷。为了做好这份工作,她虚心向高年资护士和临床医生请教,坚持多看多做多练,把全部精力用在钻研业务上面,只要有空就仔细观摩,只要有机会就动手实践,自己班上的事忙完了再帮同事干……勤补拙,熟生巧,张花梅很快成为成为同事中的佼佼者,医院同事和病人更是有口皆碑,连续5年获得医院年终考核优秀。

二、勇挑重担 甘于奉献

张花梅丈夫长年在北京经商,公婆在农村老家经营绳网,农村生活不便,丈夫的爷爷奶奶就搬来县城居住,与张花梅同住。爷爷今年81岁,患老年痴呆多年,生活不能自理;奶奶79岁,患腰椎间盘突出,行动不便;女儿不满10岁,上小学,需要家长在多方面加以照顾。赡养老人,教养孩子,整个家庭的重担就这样全部压在了她的肩头,至今已有9年。

由于科室工作忙,女儿一岁半就上了幼儿园全托,上小学后,没人接送,女儿自一年级开始就自己坐校车上下学。丈夫的叔叔婶婶在县城某事业单位上班,堂妹也已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有足够的条件赡养老人,但爷爷奶奶更愿意跟随张花梅生活,在老人的观念中,跟随老大生活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再说,用奶奶的话说,老两口经常生病长灾,孙子媳妇是护士,照顾起来也放心;还有,和张花梅共同生活多年,早已把她当成自己的亲人,比常年不在一块生活的儿媳熟悉得多,已经习惯了。公婆和叔婶就每周过来探望一次。身教胜于言谈,在她的感染下,孩子自小就懂得和妈妈一块照顾曾祖父母,也早早地学会了做一些简单的家务。

再忙再累,张花梅都没动过让丈夫回来的念头,都没说过不管老人的一句话,她性格豪爽耿直,爱说爱笑,不计小利和得失,一时有什么不快吵吵一下就过去了,事情该怎么做还是怎么做,时间长了婆家一家人对她这种性格也很喜欢,对她也是有什么说什么,亲得象是这个家里长大的孩子,一家人对张花梅的付出十分感激。丈夫对她既尊重又心疼,结婚十余年,别的夫妻可能已进入婚姻疲劳期,或是“×年之痒”,张花梅夫妻却是在经过了最初的磨合后,感情越来越深,越来越好。这个家里总是充满着和谐的气氛,笑声不断,受到街坊邻里的羡慕和赞扬。

张花梅的父亲2012年患胃癌,母亲是个农村妇女,只能照顾父亲的饮食,弟弟妹妹刚成家,孩子小,所以父亲从手术到先后几次住院的化疗、放疗,主要靠张花梅操心和安排。父亲最后病重期间就住到了张花梅家,(为了照顾老人方便,张花梅多数时间住在同一楼道的爷爷奶奶家),直至去年年底离世。她用自己并不强壮的双肩为两个家庭撑起一片蓝天。

三、团结邻里 乐于助人

张花梅性格开朗、乐于助人,经常帮助楼内的邻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邻里间关系融洽、相处和睦,深得邻里的信任和尊重。曾经有一个老家姓孙的产妇,夜间2点钟难产,找到了为怕科里有急症24小时开机的张花梅,其实她接到电话她二话没说就开车赶往医院,把孩子一人锁在家中。她在医院一直待在凌晨6点钟,把一切安顿好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给孩子准备早餐。

还有一次,楼道一邻居家里漏水,渗到了楼下,而他们家里又没人,张花梅千方百计想办法,打了很多个电话,终于找到了邻居迅速开了门,一同帮忙拖地排水,避免了更大的损失,并通过沟通协调,化解了因为漏水引发的邻里纠纷。她说:所谓远亲不如近邻,都是街坊邻里住着,谁家能没有个事,互相帮帮、互相理解就过去了。普通的人,朴实的话,可这里面包涵的意义却令人深思。

张花梅是一名普通的护士,她的家庭是也是一个普通的家庭,但是她却有着一颗不平凡的心,她用自己的方式走过了人生的风风雨雨,用爱心构建了一个令人羡慕的最美家庭。

 

 

阳信县王莉萍家庭“孝亲敬老最美家庭”事迹材料

 王莉萍.jpg

王莉萍,女,汉族,现年57岁,家住阳信县工商局阳信所家属院内,现已从阳信县工商局基层工商所退休2年。家中姊妹四个,排行老三,两个姐姐,一个妹妹。其母亲现年85岁,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白内障多种疾病,生活已不能自理,王莉萍一直伴随左右,细心照顾,端饭喂药,清洗衣物,退休以后更是寸步不离。

1981年王莉萍结婚后没过几年安稳日子,还没来得及好好经营自己的小家庭,母亲因心脏病、高血压病倒,家中大姐在外地,二姐体弱多病,妹妹年纪小,照顾家庭的重担落到了王莉萍身上。她既要正常上班工作,还要整理琐碎的家务,照顾年幼的孩子及患病的母亲。母亲患病以后,她不怕苦,不怕累,每天给老人梳头、洗衣、做饭、按摩,细致安排着老人的饮食起居。渴了,她端茶送水;饿了,她端来热汤热饭,把老人照顾的无微不至。

    天不遂人愿,2003年二姐确诊患上脊髓瘤,姐夫常年不在家,她又挑起了照顾姐姐的重担。姐姐自患病后,她亲自给姐姐做饭、洗衣、喂饭,家里、姐姐家两头跑,她四处投医问药给姐姐治病,姐姐住院期间她亲自护理,平时按时给姐姐服药,合理安排姐姐的生活,饮食起居,陪她聊天,开导她要坚强乐观。这一坚持就是九年,直到2012年姐姐去世。

二姐去世后,年迈的母亲深受打击,整日以泪洗面,没过多久患上了白内障,几乎失明。王莉萍又到处打听哪家医院白内障手术做得好,找熟人帮忙预约上医生,分别在两家医院做了两次眼手术。住院期间她更是把老人照顾的无微不至,千方百计让母亲吃好、休息好。在王莉萍的精心照料下,老人的身体很快恢复了。工作再忙,家务再多,也坚持陪母亲聊天谈心,及时打开老人的心结,使老人的生活开心,心情愉悦。这些年来,卧病在床的母亲的房间总是干干净净的,房间内没有任何异味,身上也从没生过痤疮、湿疹。

人们常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她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实际行动告诉了我们久病床前有孝子。她用自己的真心和真情默默的付出,以她的坚韧和执着撑起了整个家,成了家里的主心骨,单位里的同事也无不竖起大拇指称赞她。几十年来她家从未发生过争吵现象,也没和邻里发生过矛盾纠纷,家庭生活虽然艰辛却十分温馨和睦,她用自己尊老、敬老、爱老的实际行动深深的感染和影响着周围的人,在平凡的生活中创造了不平凡,彰显了人性的光辉,亲情的伟大。她是平凡的,她没有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事迹,也没有一鸣惊人的超能力。她只有用自己认为“父母的恩情永远报答不完”的思想,指导着自己的行动,为我们树立了尊老、爱老、敬老的榜样。

 

 

阳信县顾希荣家庭“孝亲敬老最美家庭”事迹材料

顾希荣陪婆婆拉家常.JPG

顾希荣,53岁,信城街道办事处皮户村一名普通的村民,22岁经人介绍嫁入皮户村,夫妻恩爱,育有一双儿女,丈夫开车拉货,顾希荣料理家务,一家人生活的其乐融融。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在她31岁那年,丈夫去淄博拉白灰,从此再没有回来。只找到了开着门的车和因为撞击留下的汽车碎片。

儿女尚小,公公有病不能劳动,还有年迈的奶奶,怎么办?有人劝她改嫁,重新开始新的生活,毕竟还那么年轻。但是顾希荣深知自己一旦改嫁这个家就没了,丈夫是独生子女,那样公公婆婆该怎么生活。她要守住这个家。

一个只剩她一个劳动力的家庭单单靠种地怎么生活,这20年里,顾希荣养过鸡,卖过菜,做过衣服。不管多苦多累都悉心照顾着这个家,视公公婆婆如自己的亲生父母一样,从来没有和他们红过一次脸、绊过一次嘴。因为她明白白发人送黑发人是多么的痛苦,她不能再让老人受其他的委屈。她为老人买东西时总是很大方,对自己却舍不得,老人一有不舒服就及时送到医院治疗。每年她都要给公婆买几件合身的衣服,二老高兴,她就满心欢喜。

公公身体一直不好,不能干活,看到家庭的重担落到了顾希荣一个人的身上总是觉得过意不去,公公感到打击很大,对生活也失去了信心,情绪一直很低迷,顾希荣看出了公公的心事,就天天劝着公公出外呼吸新鲜空气,陪她聊天,开导公公要坚强起来,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给公公打比方。这个家因为有一个坚强的儿媳又晴朗了起来。后来公公病重期间把全部精力都用来照顾老人,她不怕苦,不怕累,每天细致安排着老人的饮食起居。渴了,她端茶送水,饿了,他端来热汤热饭一口一口的喂。她尽量做到每日三餐不重样来迎合公公口味,每天只有等公公婆婆睡后她才拖着劳累疲倦的身体回房休息。

如今顾希荣的奶奶和公公已经去世,她和婆婆相依为命,两个人相处的非常融洽,老人总是说自己多亏了有个这么好的儿媳妇。儿媳也总是说幸好有个善解人意的婆婆一直支持她。去年,婆婆不慎被一块广告牌砸伤,在医院诊治了半个月,顾希荣一直守在医院,等婆婆痊愈出院,她却因为血压高输液一周。顾希荣不仅对家人照顾有加,对外人也十分厚道,婆婆被广告牌砸伤她没有找任何人理论赔偿,而是自己为婆婆治病,后来广告公司知情后主动到她家登门道歉并送去赔偿金。顾希荣说只是觉得婆婆病了自己就有义务照顾,没有想过要找别人。

她总是说,钱多钱少的,一家人在一起高高兴兴的比什么都好。多么简单质朴的话语,却反映出一个宽广的内心,正是这样的想法支撑着她这么多年风风雨雨坚定、快乐的生活。

 

 

点滴之中“悟”真情

——无棣县吴树丽家庭“孝亲敬老最美家庭”事迹材料

 吴树丽.jpg

有人说:“成长是一种经历,成熟是一种阅历”。每个人都会成长,但不是每个人都会成熟。成熟的人,不为得而狂喜,不为失而痛悲,竭心尽力之后,坦然接受而已;成熟的人,能够担当,懂得感恩,心静气和,淡定从容。吴老师这几年的经历尽管让人心酸,但让她变成了一个坚强的人、一个稳重的人、一个成熟的人、一个心存感恩的人、一个懂的担当的人!

一、有一种经历叫“担当”

都说人生之路,从来没有一帆风顺的坦途,没有一劳永逸的捷径。但意外却是来得那么突然与沉重。2011年的春季,丈夫躺在省立医院的病床上,她独自一人守护在病床旁,那种无助与彷徨无法排遣。丈夫出院后,学校领导怕她着急还特意叮嘱在家安心照顾病号,班里的工作已经安排其他老师暂时代替。她看着躺在病床上还未痊愈的丈夫,脑海里却始终忘不了那几十双期盼的眼神。她的内心纠结过,也无数次的问过自己到底该如何抉择。她想在家里照顾丈夫的起居,但是她更放不下班里的学生。丈夫看出了她纠结的心情,强忍病痛,笑着对她说:““明天去上班吧,快考试了,这个时候换老师对孩子们不好,我一个大男人能照顾好自己,放心吧。”她懂丈夫的心,更知道丈夫的身体的确需要照顾,但她还是在丈夫出院的第三天,回到了学校,回到了孩子们身边。那段时间她每天都奔波于家与学校之间,精神的压力与身心的疲惫一起折磨着她,她有时真的想停下来,真的想好好歇一歇,然而她不能,因为有躺在病床上的丈夫需要她的照顾,有尚不懂事的孩子需要她的呵护,还有学校里的一群孩子在等着她。

二、有一种失去叫“珍惜”

2014年元月20日,对别人来说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日子,但对她来说是一个痛彻心扉永远铭记的日子,父亲永远的离开了她,走得那么安详,那么无牵无挂,但给她留下了无尽的伤与痛。她忘不了,父亲躺在病床上的445个日日夜夜。她原本想在父亲晚年的时候好好尽尽孝,以弥补在母亲身上没能尽孝的遗憾,然而当她的父亲真的病倒了,需要她照顾的时候,她却只能利用节假日或晚上的时间回家陪陪卧病在床的父亲。每当看到父亲那张熟悉的脸庞日渐消瘦,她才真正的感受到什么叫做束手无策,什么叫心如刀绞,她也曾不止一次的责问自己:是一个孝顺的女儿吗?是一个称职的女儿吗?是一个让爱着她的父亲满意的女儿吗?她自己觉得不是,因为在老人生病最需要女儿照顾的时候,她却不能天天陪伴在老人身边。她没有因为照顾父亲耽误过学生一节课,因为她知道还有几十个面临中考的孩子背后是几十个家庭沉甸甸的希望。岁月可以冲淡许多记忆,可是她对父亲的怀念却与日俱增,她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扎进忙碌的工作中,让身体的疲倦战胜心底的伤痛,并将这种无尽的怀念化成了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至此,她真正领悟,有一种珍惜叫“化悲痛为力量”。
   
三、有一种付出叫“感动”

在她还徘徊在失去父亲的悲痛之时,又一个噩耗降临到她的面前,原来就得过脑血栓的公公因下台阶摔倒,经医生诊断右边大腿粉碎性骨折,因年龄过大不能手术,从此老人生活不能自理。这对她与丈夫来说好比晴天霹雳。面对整天为老人生病而愁眉不展的丈夫和躺在床上因病痛苦呻吟的86岁高龄的公公,她义无返顾的与丈夫承担起了照顾老人的责任。她为老人喂饭,换尿垫,伺候大小便,她没有因是公公而避讳什么。她丈夫的两个姐姐曾不止一次的说过:“小吴伺候的要比俺当闺女伺候的都好。”一句再朴素不过的话语却足以见证她的淳朴和善良。十多年来她就是这样用自己的善良及对家人的爱,精心呵护着这个幸福温暖的家。正是她这种默默的付出,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凸显出人性的美好,也谱写出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又一曲颂歌。她始终是“让别人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的人生信条的忠实践行者。

四、有一种感觉叫“温馨”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幸福的家庭都是由各种各样的幸福细节组成的,它不是瞬间的幸福,而是不断出现的细节幸福在持久地延续。家庭不是两个人的简单组合,也不是简单的解决衣食住行。家庭更多的意味着亲情。上有老,吴老师对老人做到了孝敬;下有小,吴老师对女儿做到了关爱;执子之手,吴老师对丈夫做到了在事业上相互扶持,在生活上相濡以沫。正是吴老师为家人点点滴滴的付出,才让这个家成了一个温馨的港湾,远离了喧嚣和世故的人群,远离了紧张而繁重的工作;正是吴老师的善良,才让这个家成了亲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的一方净土,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之外存在的一种至善至亲;正是因为家中有你——吴老师,才让这个家成了一间充满温暖、亲情的小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充满温情的幸福的家!

五、有一种收获叫“风雨兼程”

老师是家庭事业两不误,在照顾好家人收获着家庭温馨的同时,在事业上也收获着累累硕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吴老师追求的教育境界。教学中,她潜心钻研教材,广泛汲取营养,并及时地进行反思,转变教育观念,捕捉新的教学信息,把学习经验运用到教学上。在反思之中经历,在反思之中体会,在反思之中耕耘,在反思之中收获。寻一种人生的淡泊,安一份内心的宁静,她也找到了自己教学路上努力的方向。在领导与同事们的帮助下,在家人的支持下,在工作的道路上她且行且思,她的付出有了收获,2010年春季县优质课评选中获二等奖,2011年论文、课件评选中均获省、市二等奖,2012年县教研室组织小课题研究成功结题;2014年先后在县、市级数学研讨会上作了有关中考试题研究的专题发言、并获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工作先进个人等称号;曾在《现代教育导报》、《中学生数理化》、《无棣教学研究》等报纸或刊物上发表过《师爱无言》《初中数学教学的几点反思》等二十余篇教育文章;曾主编过《教材全解》《初中同步导学练》等教辅用书。

回首往事,有无奈与辛酸,也体悟到了什么叫责任,什么叫担当,什么叫真情!展望未来,总觉阳光扑面,因为与“爱”一路同行,即便是苦一点、累一点,她也心甘情愿。因为她爱!她爱她的家人,她爱她的朋友,她爱与她的学生共同成长,她更爱在这平凡的人生路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生活的道路上,她“不求尽如我意”,但她“只求无愧我心” !她就是滨州市无棣县信阳镇中学的一名普通的老师,一名在爱的道路上行走着的纯真而坚强的女人——吴树丽!

 

 

博兴县刘鹏波家庭“孝亲敬老最美家庭”事迹材料

刘鹏波.JPG          

前言: 

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只有默默无闻的奉献!

没有精雕细琢的文字,只有一颗感恩的心灵!

没有气壮山河的誓言,只有一曲爱的颂歌! 

 

刘鹏波,1976年4月出生在山东平度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99年9月,刚从山东交通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就充实到博兴公路局工程施工一线,先后从事过技术员、项目部总工、项目经理、工程处副主任,现任博兴县公路管理局政工科副科长。长期的基层工作使他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他以后建设高等级优质工程奠定了基础。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有“二十四孝”,而当今社会对“孝顺”两字的概念似乎淡薄起来。然而说起刘鹏波,他身边的同事及左邻右舍无不为他竖起大拇指。刘鹏波有一个幸福的家,夫妻恩爱,家庭和睦,一家人尊老爱幼,三世同堂。可这一切都建立在他对老人的孝敬和关怀之上。1999年至今,他先后在东滨路、薛馆线改建工程、G205改建工程等工程担任项目经理。2013年5月10日,刘鹏波的母亲被诊断为“脑中风不语”,即为重度脑血栓,可是刘鹏波的父亲已去世多年。在长达一个半月的住院期间,为了配合医生治疗,他经常给母亲的手脚做活动和按摩。出院后,他和妻子有空就会陪母亲散步锻炼,到了晚上,妻子陪母亲上半夜,他就陪下半夜。60岁高龄的母亲虽然有孙子,可没有老伴以多年了,他知道母亲更需要像小孩一样关怀。母亲喜欢吃花生,可没有牙,自己咬不下,他就将花生用擀面杖擀成细末给母亲吃;母亲肠胃不好,经常便秘,吃了药很容易大便失禁拉在裤子上,每次他都细心给老人清洗干净,从没有嫌弃过什么;母亲年老耳朵不好,平时家人聊天她听不太清楚,他知道老人一定很无聊,就坚持每天下午陪老人说话,给老人讲自己看到的新鲜事情,看着老人开朗的笑声,他自己也感觉很幸福。

就在此期间,刘鹏波的岳母又因病住进医院做手术,需要妻子陪护左右。而且他的岳父也是患病十多年的脑血栓病人,生活也不能完全自理。他又把岳父也接到自己家中。这样,妻子在医院陪护岳母,刘鹏波在家照顾母亲、岳父两位病人和只有九岁的儿子。经过他的精心照顾,母亲的病情有所好转。但是,就是在四个月前,母亲的病情又一次加重,从此以后便瘫痪在床。刘鹏波每天下班后,都会给母亲擦身子,换洗脏衣服。他的母亲今年才刚刚64岁,以后的日子还有很长,但是刘鹏波没有厌烦过,他对此很乐观,只是默默的履行着自己的义务。

    孟子曰:“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这是刘鹏波遵循的不变准则。

 

 

这家人的好,是家风好

——邹平县王云珠家庭“孝亲敬老最美家庭”事迹材料

王云珠.jpg

 在邹平县青阳镇西窝陀村有一户令人全村人羡慕、互敬互爱的五世同堂大家庭,家中年龄最长的老人王云珠已92高龄,妻子靖纪美今年86岁,是山村里有名的和谐之家。

第一次走进王云珠老人家中时,正看到老人两个孝顺的儿子王光德、王光喜坐在家中的沙发上,一个微笑着、一个拉着母亲的手陪老人唠家常,孙媳妇刘立红正拿着水管给老人冲涮院子。“我们家共有16口人,不算出嫁的女儿、孙女,一家人非常和睦也非常幸福。”红光满面的王云珠掰着手指头、幸福地给笔者描述。他和老伴靖纪美结婚74年了,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女儿,晚辈有三个孙子,两个孙女,看到最小的玄孙女王艺在屋子里跑来跑去,老人愉悦之情溢于言表。

孝顺有加,晚辈们让长辈和邻居称赞不已

 王云珠生于1923年1月1日,是这个家庭中的最长者,虽然喘气有些粗,但老人依然思维敏捷,面色红润,精神饱满,用他自己的话说:“长这么大岁数,俺从来不和医院打交道,没输过一次水,没住过一次院,你说这不和俺孩子们孝顺有关吗!要是让俺生气能活这么大数岁吗!”

“我和儿媳在一个院子里生活了50多年了,俺娘俩没吵过一句嘴,没红过一回脸。我不小心摔伤的那几个月,她们白天黑夜的在这伺候我,尽心尽力的照顾我,比我亲闺女还亲呢。嫁进门的孙媳妇们也跟着婆婆学,没有一个让俺生气的,隔三差五的还来帮俺干点体力活。”

这几天连阴天,儿媳赵秀英正在给公公婆婆洗替换下的衣服和被褥,孙媳妇立红也赶紧给爷爷奶奶换了新床单,打扫家里的卫生。天气热的时候,院子里只要一有灰尘,立红就赶紧跑过来给老人冲冲院子,干干净净,凉快凉快!86岁的靖纪美老人眼不花、耳不聋,也时常给晚辈们做些小棉裤、小袄的手工活,孩子们农忙时节还能帮忙给媳妇们照看一下孩子。

老人的邻居们赵德旺说:“每次家里来了客人,在隔壁居住的儿媳妇,总是先拿着碗筷,各样的为爷爷奶奶夹一些他们爱吃的饭菜,主动送到老人家中,就是割块豆腐人家的媳妇也得先给婆婆留下一半啊。”渐渐地在家中就形成了尊老爱幼的好风气,这个五世同堂、互敬互爱的幸福大家庭在山村令人羡慕和称赞。

各尽所能,兄弟俩从不为钱争执过

对老人的孝敬,他们兄弟俩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从不为钱争执过。

大儿子王光德今年已65岁了,得过脉管炎他,由于腿脚不太利落,一直没出去干活,家中的琐事,跑前跑后定会多一些。小儿子王光喜一家人都在济南洛口市场卖服装,由于头脑灵活,经营有道,在济南买了房子,手里的钱也比较宽裕,每次回家总得给老人留下个三千、五千的由着父母花,他说:“情愿让老人手里有余钱,在手里攒着,也不能让父母缺钱花。”在济南买服装的孙媳妇耿玉霞今年也早早地给奶奶买了夏凉被,让开车常回家看看的公婆给奶奶捎了回去,在家的大儿媳也把老人睡的被子全部絮成了软和和的绒被里。只要老人有想买的东西,哥哥就会给在济南的弟弟打电话,王光喜一定不会让老人失望,跑遍济南城也得给父母买回家。孩子们说,老人们年轻的时候家里穷,为养家糊口,每天早早地起床赶集卖咸鱼、卖烟叶,吃了不少苦,现在有条件了,得让老人幸福地渡过晚年,全家人心都往一处想。

他们兄弟俩说,孝敬老人关键就两条:“老人出去玩玩,晚辈回来看看,孝敬是种自觉,就像吃饭要提筷子一样。”

身教胜于言传,孝敬代代相传

“身教胜于言传,孝敬代代相传”父亲以前常用这几个字教育我们兄妹几个,这也是我们的家风,相信它一定会一辈一辈往下传,”王光德非常自豪地说。

 大年初一是王云珠老人的生日,因为他们家的人大多在济南做生意,需要看家看店,孩子们总是提前一个月回家给老人过生日。每到阴历的12月1日,一家人定会凑到饭店热热闹闹地给老人祝寿,看到孩子们围着爷爷奶奶转来转去,满水倒茶,夹菜敬酒,两位老人定会眉开眼展,相视而笑。小儿子王光喜说等老人百岁的时候,打算把家里的亲戚朋友都请到济南,好好给父亲过百岁寿辰。

“俺才92岁就五世同堂了,儿孙们都孝顺,国家的政策也好,相信孩子们的生意定会越做越大,以后的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我得多运动运动,争取做个百岁老人,尽享天伦之乐,”王云珠老人幸福感慨地诉说着。

今年王云珠老人92岁福寿之际,村里人载着“五世同堂”光荣匾给老人送到了家中。所以邻里一致公认:这家人的好,是家风好。

 

 

市优抚医院刘宝泉家庭“孝老敬亲最美家庭”事迹材料

 刘宝泉.jpg

九十三岁高龄基本丧失自理能力的老母亲、四周岁不谙世事处处需要照看的小孙子、患严重肩周炎症双臂活动不便的妻子,四世同堂的六口人常年挤在一套不足一百平米的老房子里,节假日没离开母亲一天没出去旅游一次,这就是优抚医院职工刘宝泉如今的生活现状。

八十年代初,为了照顾体弱多病的父母,刘宝泉就将他们搬到自己家一起生活。1988年春天,父亲突发脑溢血瘫痪在床彻底丧失了自理能力,母亲也是隔三差五的生病住院,这时刘宝泉的儿子大棚还不满七岁,夫妻俩一边工作一边照顾着两位老人抚养着孩子,直到1996年父亲突发他病去逝,夫妇俩整整照顾了父亲八年,八年间没让父亲生过一次褥疮,所经历的艰辛可想而知。

孩子一天天长大成人,母亲也一步步迈入了耄耋之年,眼瞅着还算健康的老母亲刘宝泉暗暗松了一口气。谁成想生性倔强好动的老母在2013年春节期间突然摔伤了右腿大胯骨,花了两万多元在医院做了手术,命是保住了但也基本丧失了自理能力,这时的小孙子还不满三周岁,刚刚退休在家罹患严重肩周炎症的妻子谷金环不得已再次担起了家庭重担。白天妻子一边看孩子一边照顾老人,常常是刚哄孩子睡着,这边就得给婆婆端屎端尿,儿子儿媳回家看到疲惫不堪的妈妈都心疼的直掉眼泪。已经小六十岁的刘宝泉晚上会和母亲住在一个房间,以便随时起来照顾老人。在单位年逾半

百的刘宝泉是业务骨干,一天下来往往会忙的焦头烂额,而忙碌了一天的他晚上还要照料老人,他说他很期盼周末,那样就可以全身心的照顾一个人了,也可以好好的睡个囫囵觉。

上了年纪的老人往往会变的更加自私任性,妻子谷金环对此深有感触。婆媳关系本不好处,加上老人多疑任性,往往让谷金环左右为难。精心调理的饭菜说不吃就不吃了,刚刚洗完澡梳完头硬说没有洗梳,这时的谷金环都会依着老人的心愿,再次给她变换做法,再给她洗一遍澡梳一遍头。儿子儿媳回到家里有时也会累的心烦气躁,刘宝泉和谷金环总是教育孩子不要在奶奶面前露出半点怨气,让老人产生不必要的误会。儿子儿媳是人民教师,非常的知书达理,不管早晚他们回家后总是跑到奶奶屋里哄奶奶高兴,隔三差五的给奶奶买点好吃好玩的让她开心。用妻子谷金环的话说:我们家有两个孩子,一是婆婆再就是孙子,两个都要哄都要小心伺候着。

一个家庭是否幸福和谐,周围的邻居最有发言权。对门的赵师傅说,和刘大夫家住了十几年的对门,没听到对面屋里有任何不和谐的动静,有时候去对面串门,听到的都是和声细语,看到的都是和谐温馨,四世同堂的六口人住在一起能处成这样实在不容易啊。

 

 

市农机局宫建勋家庭“孝亲敬老最美家庭”事迹材料

 宫建勋.png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亲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做儿女的义务,更是一种责任与担当。

宫建勋同志作为一名普通干部职工,他兢兢业业,恪尽职守,踏实工作;作为丈夫,他善良宽厚,成熟稳重;作为人子,他做到了百事孝为先。

宫建勋同志从小就关心父母,体贴父母,养成了孝敬老人,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因父母年迈多病,加之姐弟5人大都生活在农村,经济条件较差,为让二老能够安度晚年,2006年,宫建勋同志把父母接到城里一起住,长期照顾二位老人的重担就落在自己的肩上。妻子王德珍看到丈夫工作繁忙,经常出差,为解决他的后顾之忧,主动辞去工作,在家专心照顾二位老人,整天忙于洗衣、做饭、换洗被褥等。2012年母亲去世,89岁的老父亲受不了沉重的打击,突然病倒,从此卧床不起,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常年大小便失禁,屎尿弄到被褥上,夫妻二人从来没有怨言,每次都是赶紧先给父亲擦洗干净身子,然后换洗被褥拆洗干净。每天为给父亲增加营养,天不亮就起床,先给父亲做好早点,等父亲醒后,再给他排便、洗脸、洗手、喂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精心照料。

由于病情严重,老父亲只能从嘴角吸食一些菜汁、牛奶等“流食”,喂一次饭需要1个多小时,同时,宫建勋同志每天晚上还要坚持给老人翻翻身,揉揉胳膊,还勤洗脚擦澡。夜里都要起来查看好几遍,帮着掖盖被子,查看大小便。每天起早贪黑,沉重的不仅仅是体力的消耗,还有巨大的心理压力,长期的过度劳累使得他自己身体素质也大大下降。

有人说,床前没有百日孝。一千四百多个日日夜夜,病卧在床四年的父亲的床铺总是干干净净,屋内没有任何异味。短暂而漫长的四年,宫建勋同志做到了儿子能做的一切。同志常说,父母辛苦操劳一生,养育我们不容易,我们做子女的要悉心照顾、赡养老人,以尽孝道。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朋友同事间、邻里间无不称他是个孝子。

多年来,无论在哪个岗位,无论在单位、家中,为人子、为人夫,宫建勋同志都以一名共产党人应有的品德,以孝道为人品,以传统为美德,孝亲敬老,甘于奉献、团结同志、助人为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和谐社会主义的创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也为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做出了榜样。做为一名普通党员,他用朴实无华感人至深的人生之路,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怀,体现了中华民族孝亲养老的传统美德,展示了共产党员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精神风貌,是农机系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范。

 

Copyright © 2008-2015 www.bzwomen.org.cn 版权所有 | 联系我们

鲁ICP备08106795号-1

鲁公网安备 37160002000059号